太原浪倭建材有限公司

您的位置:首頁 >資訊 > 快看 > 正文

直播帶貨延伸至投資理財領域 私募大佬轉型做財經直播“李佳琦”

來源:證券日報網 時間:2020-06-29 23:56:38

疫情之下,直播帶貨的風潮,從日常生活產品延展至投資理財領域。

據記者了解,一些私募經理、金融分析師、知名投資顧問等進入直播領域,開啟業務的多元化,欲做投資理財界的“李佳琦”。

一位財經主播向記者表示,財經直播歸根溯源還是直播,流量稱王在這個圈子里同樣適用。但獲取流量并不容易。不過把一些投資者難以接觸的實地調研、公司發布會這種線下活動與直播結合起來,引流效應十分明顯。

據了解,在這個直播界的小眾群體中,遵循行業慣例,即主播合規、合法。簽約正規MCN機構的主播,有一個禁令:不推薦個股,不割韭菜,一旦有人越過紅線,MCN機構將取消對主播的流量支持。

泛娛樂化的投資圈

昔日的明星私募基金經理,如今化身為直播主播。私募明星葉飛向記者介紹,吸粉的關鍵在于除了內容以外,還有娛樂的加持,這也是其實現流量變現成功的原因之一。

在葉飛看來,其直播更類似于財經綜藝秀,除了其本人外,每期直播還都會請一個小助理來搭班。這個“雙簧”秀也是從直播頂流薇婭、李佳琪的直播中演化而來。

葉飛的直播間叫倚天摘星,一般每天有兩次直播,盤中一次,晚上九點以后不定時再開一次。閱讀當日主流財經報刊是葉飛盤前最重要的一份工作,在盤中,葉飛對每日熱點題材進行解讀,并通過技術面分析,解答粉絲的提問。

據記者了解,盤后這次直播,是其吸粉關鍵。直播中,會添加娛樂的元素,例如,葉飛的小助理們會化身旅游博主,去當地網紅景點打卡。此外,葉飛介紹,其很少讓粉絲去刷禮物,甚至自掏腰包,每場發出1000元以上的現金紅包,這也是其直播間人氣爆棚的一個誘因。

除了葉飛等私募基金經理外,不少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如今也踏入財經直播這個領域。

“財經直播內容營銷很重要,這樣才能獲取高粘性、高質量的客戶,然后再通過線下交流活動,進一步篩選出高凈值客戶,從而進行業務二次對接。”葉飛表示。

盈利模式引關注

相對而言,私募機構并沒有太多約束,與粉絲的互動更為緊密,所以私募做直播,相對于其他機構,更有某些方面的獨特優勢。以葉飛為代表的一類主播如今已經轉型投資者教育。在葉飛直播間,最高頻的一句話就是:“我們不推薦股票,只做基本面分析交流,大家要學會分析,別被人割韭菜”。

如何通過直播實現盈利也是外界關心的焦點。葉飛向記者介紹,其盈利的方式主要有三種:其一是付費閱讀,粉絲可以通過購買其資訊產品,獲取股市訊息;第二是線下與券商、學校合作,通過拉粉絲去合作券商開戶,賺取傭金、課時費;其三就是通過自己旗下新媒體平臺賺取廣告分成。

視線網絡是一家財經領域的MCN機構,董事長陳紅兵是國內最早的一批股評家,現如今其平臺下有70多名財經主播。“就是找找以前復盤寫研報的感覺。”陳紅兵表示:“我們更主張主播運營內容,進行知識付費”。

在陳紅兵看來,每一個IP都相當于一個體戶,MCN機構則是超級市場,雙方互惠互利。主播向平臺繳納會費,平臺通過向主播推送近期市場熱點資訊,并將互聯網企業端制造的話題流量對旗下主播進行派發,賺取廣告費,是其主要的經營模式。陳紅兵也會通過平臺資源,與主播進行線下業務對接,其業務模式多以券商開戶、幫助券商組織投資者、大客戶交流活動。

呼吁明確監管紅線

值得一提的是,投資理財直播盡管看起來很美好,但也存在法律監管的空白之處。業內不少人士呼吁,監管層明確業務紅線所在,不要讓小部分不法之徒,毀了整個行業。

陳紅兵向記者表示:“業內也有很多平臺借著自身宣發優勢,通過建立微信群、短信、電話招攬客戶,然后再向客戶分發不實信息,吸引中小投資者接盤,這種割韭菜的行為很惡劣,希望監管部門嚴格執法,把害群之馬驅逐出市場。”

網紅主播葉飛也運營自己的私募機構,倚天投資就是其大本營。據了解,葉飛也一度遇到過麻煩,就是備受爭議的代客炒股問題。

據了解,從監管實踐來看,證券從業人員的代客炒股是被明確禁止的,但葉飛這類私募機構,在成為陽光私募機構之前,也一直游走于灰色地帶。

私募基金經理實際操作中,如果客戶將自己賬戶給自己,并簽訂代理協議,由其代替委托方進行買賣,即便在不構成違法的前提下,造成虧損,也時常引發糾紛,客戶最長用的手段就是以非法經營罪對基金經理起訴。

葉飛向記者介紹,2016年,其一次代客理財出現近六成的虧損,金額高達800萬元。正是因為這起代客炒股,雙方結束蜜月期轉而對簿公堂,葉飛于2016年9月11日因涉嫌非法經營罪被刑事拘留。

不過,最終檢察院方面并沒有對葉飛進一步的起訴行為,并認為葉飛無罪,案件轉為民事糾紛。在今年6月22日,葉飛與當事方冰釋前嫌,簽署和解協議,并對下一步業務合作進行了溝通。

“這次的糾紛也對行業內敲響警鐘,也是私募機構對業務模式的一次探索。”葉飛向記者表示,呼吁監管機構能夠出臺相關法律政策,盡早明確“代客理財”這項業務的的紅線所在,讓民間私募有章可循,有法可依。(本報記者 張敏)